核心提示:清代重慶木船運輸業已經分幫別派,幫派有著自身的行規行章,在壟斷河運的同時也成為控制船民的一種手段。
本文摘自:中新網,作者:楊耀健,原題為:《清乾隆時重慶木船運輸業分幫派 袍哥大爺擔會首》 背景:川江本是木船一統天下,近代以來四川的大小河流全靠木船經營運輸。重慶乃長江上游航運中心,川江水系木船常年云集港內,數以千計。各地船主為發展壯大,以地區或貨物分類,組成行幫,抱團從業。 幫派眾多山頭林立 清朝乾隆年間,重慶木船運輸業已經有廣幫、川幫之分。據《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》記載:“廣幫裝撥下楚一切等省客貨,川幫裝撥本省境內進出一切口岸地方客貨……已立合約,彼此不得爭裝。”到清光緒三年(1877年),以重慶為中心形成三大木船幫派,以朝天門為界,長江上游的船幫稱上河幫,長江下游的船幫稱下河幫,嘉陵江為小河幫。 各大幫內又有若干小幫,各自把持大小河和本幫地區的航運業務。上河幫分為七幫:富鹽幫、金堂幫、嘉陽幫、敘府幫、合江納溪幫、江津幫、綦江幫。下河幫分為八幫,其中包括川五幫:大紅旗幫、長涪幫、忠豐石幫、萬縣幫、云開奉巫幫;楚三幫:長旗幫、短旗幫、廟宜幫。小河幫分四幫:渠河幫、合川幫、遂寧幫、保寧幫。
此外,還有往來于重慶的攬載五幫:木洞洛磧攬載幫、長壽攬載幫、忠豐石攬載幫、涪陵攬載幫、萬縣攬載幫,以及重慶各區縣擁有的九個船幫,總計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江木船運輸業共有三十三幫。各幫自成山頭,儼如防區,但一般不會主動挑起沖突。 行規行章強制執行 船幫的形成,主要有三個原因:一是單船運輸量有限,遇有大客商貨單,單憑一家船只難以承運,只有組成船隊才能接大單。其次,船民以船為家,居無定所,容易被人欺負,必須拉幫結派自衛,其成員大多為親戚或同鄉關系。第三,川江灘多浪激,遇險時必須有人傾力相助,唯有幫派靠得住。
當然,允許船幫存在,也有官府想控制船民,維護社會秩序的因素。船幫的主要使命,大致為執行官府旨意,向船工指派官差,收取雜費。掌握本碼頭班子,舉辦封建性禮教活動。出頭承攬客貨,與貨主協商運價。訂立行規條款,督促執行,調解糾紛。 |